公司4次申请注销,税务才通过,是啥原因?
作者:诚立会计 | 发布时间:2024-10-05很多地方,公司注销流程中需要先注销税务,你碰到过税务注销不通过的情况吗?
之前碰到过一个小公司多次申请税务注销都不通过的情况:
案例背景
A公司是一家小公司,没什么业务,做账报税包给代理记账公司,老板还有其他公司在经营着,其他公司有全职财务。老板认为A公司的业务有一些特殊信息,不想让其他人知道,没打算其他公司混在一起给财务部同事做。
A几年下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于是去年老板准备注销,让代账提交了第1次税务注销申请,被税务局打回了,理由是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有很大往来款(尤其是长期应付款)。
老板继续让代账公司第2次注销,代账公司报价10万,老板觉得太贵了,就让财务部同事接来,搞定注销。
财务接手后没多久,在电子税务局第2次提交注销,依然被打回来了。理由比上次更详细,需要解释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,为什么没有什么收入,最近三年每年往来款都是几千万?
公司财务花了段时间和代账公司沟通并准备资料,带着资料去了趟税务局现场提交,结果因资料不齐被打回。注销事项先卡住了,财务准备再过段时间注销并向老板汇报了情况。但老板希望尽快注销。
于是财务再一次线上提交,重新准备了情况说明,又一次去了现场提交资料…… 过了段时间,终于通过了。
这个案例中,代账公司不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,日常按银行流水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挂在了往来款上,导致注销时财务报表往来款异常,经过4次注销才成功。
从中可以了解到,注销前我们需要针对财务报表中各个项目进行自查,尤其需要从税务的角度,先进行账务梳理,将过去做错和业务不符合等有税务疑点的事项调整清理好。
此案例主要是长期应付款导致的多次注销,接下来,我们围绕长期应付款从税务和业务角度来展开。
长期应付款的涉税风险有哪些?
1. 长期应付款的会税差异
日常长期应付款常用于分期购买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、租赁政策性搬迁的“专项应付款”等业务事项。
对于分期付款业务,会计上认为其带有融资性质,按所购资产价款的现值入账,账务处理需要通过“未确认融资费用”科目。而对于专项应付款,实务中涉及的情形不多,通过“递延收益”、“其他收益”等科目。
而税法上不考虑时间价值,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算。
因此,在企业所得税申报前,检查相关账税处理是否正确,需要注意《资产折旧、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》(A105080)中对折旧、摊销费用的调整以及对利息费用的调整。
2. 注销时未处理的长期应付款
如本案例,长期应付款由于其性质在1年以前,日常财务报表对外申报时,可能不会引起太多关注。
但是企业注销时,其金额相较公司业务特别大时,就会显得很异常。
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法支付的应付款,按“营业外收入”交企业所得税。
长期应付款对企业经营有哪些影响?
1. 经营理念
当公司处于初创或扩张期,出现资金短缺时,出于经营或投资目的,需要进行融资。
根据优序融资理论,企业在融资决策过程中,会按照优先级选择资金来源,优先选择内部融资,然后是债务融资,最后才会选择股权融资。
选择长期应付款是债务融资的一种,侧面反映企业内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资产,利用杠杆撬动资金,反映了企业融资的理念,也反映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层的经营理念。
2. 财务分析
前面提到,涉及长期应付款时,一般是公司购买大项资产或有租赁业务,财务报表上体现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同时增加。
此时,资产负债率上升,公司偿债压力增加,到一定程度可能触发偿债风险。财务分析中常见辅助指标有“资产负债率”和“利息保障倍数”。
资产负债率=负债总额*100%/资产总额
资产负债率水平高低,不同行业有所不同,从债务安全角度看,在50%~60%适宜(参考,下同)。
已获利息保障倍数=息税前利润*100%/利息费用=(利润总额+利息费用)*100%/本年累计利息支出
利息保障倍数一般越高,偿债能力越强,有研究表明,通过此指标为3较为适当,处于3~1倍时出现了早期预警信号。
此外,从长期资产和长期资本的平衡性、协调性角度出发,反映业财务结构的稳定性,需要看“长期资产适合率”。
长期资产适合率=(所有者权益+长期负债)*100%/(固定资产+长期投资)
从维护企业结构的稳定,长期资产安全性角度看,此指标最好大于1,如果小于1,则表明有资金缺口。
一般认为高一点会比较好,但不能太高,太高会带来额外融资成本,也不宜太低,小于1,长期的资本结构可能不太稳定。
此处需要说明的是,日常财务分析时,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只是辅助,更多需要结合公司业务及行业情况,比如:结合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、成长能力及持续性、资本结构和资金分布合理性等情况,设置适合公司的预警线和说明。